和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元代马致远的一首小曲《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在这首曲子中也把漫天大雪比作梅花和柳絮,描绘了一位钓鱼翁在漫天大雪中蓑衣垂钓的美景。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柳絮一般是在暮春时节爆发,而这个时候春花也差不多到了开败的时候了,于是在古代诗人笔下,花瓣向下落,飞絮向上飞……于是落花和飞絮便形成了暮春时节的绝妙搭配。
于是冯延巳写下了“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杜甫写下了“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李煜写下了“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
欧阳修写下了“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苏轼写下了“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秦观写下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纳兰性德写下了“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临江仙·寒柳》
在古代诗人们看来。柳絮和落花是暮春的象征,他们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离去,想要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春景,就要等待下一年了,因此许多诗人对于柳絮和落花的感受都是以“伤春”、“春愁”为主,并不在乎柳絮扑面的些许困扰。
三、蒙蒙扑面皆飞絮
看了上面两点,肯定有人会问:古代诗词中难道真的没有谴责柳絮的作品吗?
以史为鉴查了一下,还是有的。
清代龚自珍写过一首《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里面就把扑面而来的飞絮形容为阻碍维新改革,不顾国事只顾自己的腐朽旧势力大加谴责。
全文如下:
漠漠春芜芜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
漠漠春芜芜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
以史为鉴认为:其实在古代,柳絮的困扰对于衣食无忧的文人士子而言,就是暮春时间的一道风景,根本不是所谓的问题。至于所谓的柳絮过敏等,古人恐怕连过敏是啥都不知道,充其量多打几个喷嚏罢了。
而对于担心衣食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柳絮不但没害,而且有益。
据《本草纲目》记载,普通人在暮春时间收集柳絮,将其檊成毡,是替代羊毛作为褥子的上佳之物,而且柳絮毡柔软性凉,给小孩子睡觉尤其好。
柳絮可以捍毡,代羊毛为茵褥,柔软性凉,宜与小儿卧尤佳。
柳絮可以捍毡,代羊毛为茵褥,柔软性凉,宜与小儿卧尤佳。
除了用柳絮擀毡,柳絮还是治疗金疮、恶疮、咳血、吐血的重要药物;而且柳叶、柳芽、柳花都可以用来吃。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金疮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普济方》)。
--《本草纲目》柳华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金疮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普济方》)。
--《本草纲目》柳华
所以说,对于老百姓而言,柳树不仅提供了吃饭、穿衣、烧柴、乘凉等功能,还有重要的药品功能。在这些重大的功能面前,一点点柳絮扑面,还能叫做问题吗?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