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編劇
编辑
導演道格·李曼出席本片在巴黎的首映禮
2009年,碧日在美國代理出版了櫻坂洋的2004年輕小說《All You Need Is Kill》[30]:版權頁,製片公司三藝娛樂(英语:3 Arts Entertainment)的製片人艾爾文·史托夫(英语:Erwin Stoff)與湯姆·拉薩利(Tom Lassally)於同年買下電影改編權(英语:Film rights)[31]。三藝與碧日旗下的碧日製片公司(Viz Productions)合作,後者的製片主任傑森·霍夫斯(Jason Hoffs)也將擔任製片人[31]。碧日的總裁福原秀美(音譯,Hidemi Fukuhara)出任執行製作人。[31][32]接下來常見的作法是直接將改編企劃推介(英语:Pitch (filmmaking))給主要电影公司,讓對方買下後自行處理編劇和製作事宜,但史托夫等人決定寫一份待售劇本[31]。史托夫聯繫編劇丹特·哈珀(英语:Dante Harper),並寄了一本原著小說給他。哈珀發覺這本小說「太過複雜」而難以改編成電影,但他選擇冒著失敗而拿不到報酬的風險,接下撰寫改編劇本的任務,並在八個月後完成。[33]劇本完成後,华纳兄弟於2010年4月用約300萬美元的價格將之買下[31]。同年8月,华纳兄弟聘請道格·李曼來擔任導演[34]。哈珀的劇本名列2010年份的劇本黑名單[35]。
2011年6月,喬比·哈諾德受聘改寫劇本[36]。到了同年9月,華納兄弟接洽畢·彼特,邀請他擔任主演[37],被彼特婉拒後則改為聯繫湯姆·克魯斯[38]。克魯斯答應後,主角在劇本中的年紀便被改成與他相仿(年輕改成中年)[11]。2011年12月,克魯斯經證實已加入劇組[39]。艾美莉·賓特在2012年4月展開洽談,決定是否與克魯斯攜手主演[40]。編劇搭檔罗伯托·奥利奇與艾力克斯·寇茲曼也在同年5月之前繳交了改寫後的劇本[41]。2012年8月,夏洛特·莱李(英语:Charlotte Riley)加入演員陣容[42]。2012年9月,報導稱比爾·派斯頓有望與克魯斯首度共戲[43]。
在預計開拍時間的六個月前,李曼捨棄了哈珀版劇本中三分之二的內容。傑茲·巴特沃斯(英语:Jez Butterworth)與約翰-亨利·巴特沃斯(英语:John-Henry Butterworth)受聘改寫劇本,之後被另一編劇賽門·金柏格取代。到了開拍的八週前,金柏格又被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取代。[11]迈考利被介紹進來時,正在導演克魯斯主演的《侠探杰克》。讀過劇本的早期版本後,迈考利稱自己「徹底看懂了故事的前情設定為何,以及他們想在角色身上看到什麼」[註 3],進而使得看似無限的編劇方向變得有限。[44]前幾版的劇本都頗為黑暗,克魯斯向迈考利強調,故事裡的幽默要素非常重要[45]。克魯斯將主角凱奇的各種慘烈死法對照到威利狼與嗶嗶鳥,並笑稱:「想出做掉自己的新方法真的很有趣。」[註 4][11]
劇本仍缺少一個令人滿意的收尾,製片人和電影公司高管擔心本片會在沒有結局的情況下開拍,但李曼仍決定在主體拍攝期間才搞定劇本[11]。迈考利一度建議加入一個劇情轉折,即擬態察覺到凱吉在巴黎發動的攻勢,而在他奮戰時使時間重置。迈考利最後將該點子拋棄,因為觀眾「看到那段的時候已經沒力氣繼續了。」[45]最終,迈考利認為注重喜劇面向即表示「故事不能以殘酷的方式收尾」,因而選擇讓結局發生在和開場一樣的地方(即凱奇搭直升機前往倫敦),實踐「喜劇必須回到出發點」的概念[45]。
拍攝
编辑
本片的製作工程開始於倫敦附近的利维斯登工作室。華納兄弟原本僅租用該工作室的場地來拍《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後來則將該工作室整個買下。[46]李曼打算以實地取景的方式拍攝沙灘上的戰鬥,但因為他有在外景拍攝時超時超支的紀錄,製片人史托夫堅持要求沙灘必須以布景形式蓋在攝影棚裡[11]。沙灘布景的四周圍起綠幕,視覺效果(VFX)團隊會在後製時用外景畫面(拍攝自北德文區的桑頓沙灘(英语:Saunton Sands))取代綠幕,使沙灘看起來變廣變大[47]。片中的戰場畫面刻意要讓觀眾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的沿海戰役,例如霸王行动和敦刻尔克战役[48]。
2012年10月1日,本片的主體拍攝在利维斯登工作室正式開始[49]。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在拍攝第二日,李曼「要求把第一天拍的東西全部重拍一次」,讓製片人感到憂心[11]。在沙灘布景的拍攝原本規劃在兩週內完成,但最終耗時達3個月,《洛杉磯時報》稱原因在於李曼的拍片風格[11]。劇組也在2012年11月24日至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拍攝。當時廣場停止對民眾開放,用以拍攝動作場面的坦克出現在現場。[50]還有一個拍攝地點是一處前軍事基地,位在漢普郡巴頓史黛西(英语:Barton Stacey)的一個村莊,劇組在該處拍了兩個星期[51]。
李曼表示,本片一週拍滿七天,動用了兩組人員,最終的總拍攝天數比原定多出整整20天。英國多雨,讓劇組吃了苦頭,因為本片的故事在設定上發生在同一天,拍攝時必須確保天氣狀況一致。[52]沙灘布景更是變得泥濘不堪,視覺效果團隊必須透過數位技術加入沙子和海浪,改善環境觀感[47][53]。攝影指導狄翁·畢比(英语:Dion Beebe)曾與李曼合製過廣告,此次是他首次任職於長片。畢比的攝影理念是塑造出「一個身陷重圍的世界,但舉目望去並不是荒涼、黑暗、後末日的光景」,至於拍攝手法方面,他會避免讓畫面過度飽和或者有著漂白略過(英语:bleach bypass)的觀感[54]。本片不使用數位攝影機,而是用35毫米膠片拍攝而成,用意是向為戰鬥場面提供靈感的二戰影像素材看齊[54]。
2013年8月時,雖然拍攝已經結束,演員卡司仍新增一人傑瑞米·皮文,劇組額外拍攝了他登場的片段[55],但他在最終成片中並沒有出現[56]。
戰甲設計
编辑
美術指導奧利佛·紹爾(Oliver Scholl)和他的團隊攜手動力服組裝組長皮埃爾·博漢納(Pierre Bohanna),合力籌畫數種可能的戰甲設計方案,其藍本為現代化且真實存在的動力服草案,由像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之類的機構資助[57]。導演李曼選定一個設計方案後,團隊就會為之打造一套鋁製的試作骨架,關鍵的樞紐和铰链一應俱全[57]。服裝設計師凱特·霍利(Kate Hawley)為戰甲設計了「踏實」(gritty)風格的配色和表面處理[57]。雖然戰甲的設計主打實用主義,團隊在設計時仍須考量到一些因素,例如觀眾要能看得見演員,以及演員要能在著裝狀態下跑動[57]。製作團隊在2012年8月底完成第一具完整的戰甲[58],之後在約五個月內,團隊手工打造了70具硬質戰甲和50套軟質戰甲[57]。戰甲有三種類別:「小卒」(Grunts)、「犬隻」(Dogs)和「坦克」(Tanks)[57]。芮塔的戰甲上有紅色噴漆,反映該角色有著如聖女貞德般的特質[57]。
戰甲的平均重量為85磅(39公斤)[26]。較重的戰甲中有一種重達130磅(59公斤),因其配有仿製的狙擊步槍和火箭弹发射器[26]。這種程度的重量足以讓演員感到難以負荷,克魯斯和部分演員為此在2012年7月就開始健身[59]。賓特形容穿著戰甲像是被困在棺材裡一樣[60]。要穿上戰甲時,每個演員都需要四個人幫忙。剛開始克魯斯每次著裝和卸裝都要花30分鐘,到最後只需要花30秒。[57]在拍片出現空檔時,鐵製支架上有鐵鍊可以將演員們吊起來,讓他們的肩膀不必承受戰甲的重量[28]。
視覺效果
编辑
外部视频链接 YouTube上的Edge of Tomorrow -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s Shot Build YouTube上的Edge of Tomorrow - Creating the Mimics Shot Build
本片的视觉效果(VFX)由九家公司操刀完成,尼克·戴維斯(英语:Nick Davis (special effects))擔任VFX總監[61]。戴維斯與The Third Floor的團隊合力執行本片的預先視覺化(英语:previsualization)環節。Sony Pictures Imageworks(英语:Sony Pictures Imageworks)(SPI)負責本片的前兩幕(英语:Act (drama)),處理了超過400個鏡頭,工程涵蓋照相寫實主義的環境、戰鬥場面,以及電腦合成(CG)的外星生物和角色。有一個重要鏡頭需要讓希思羅機場布滿軍方部隊、載具以及飛行器,SPI將該鏡頭的部份工作量分給RodeoFX。較晚加入的Cinesite(英语:Cinesite)替十個關鍵片段處理了221個鏡頭,其中有189個出現在最終成片裡。[53]
沙灘戰鬥片段出現的一隻擬態。製作團隊盡可能讓該外星種族看起來不屬於這個世界,它們的身體主要由觸手組成,而觸手是由類似黑曜石的碎片組成
對於「擬態」的設計,製作團隊畫了4700張概念藝術圖,並製作了36個模型[62]。戴維斯和李曼一開始就很中意一個主要由觸手組成的試作模型,SPI的丹·克拉默(Dan Kramer)將該模型的外觀形容成「一大團黑色義大利麵」[53]。建模師在處理觸手時遇到困難[53],一名科技動畫師設計了一款用於Maya的插件,可讓每一隻觸手獨立動作[63]。由於李曼不想讓擬態看起來「太像生物或陸生動物」,SPI的美術人員想到,可以用一種類似黑曜岩的物質當作外星人的主要組成,那種物質「基本上就是能斬斷物體的玻璃」[64]。觸手中混入了各種碎顆粒,讓擬態感覺起來有份量且移動很快[64]。艾爾發有著容易區分的頭部區塊,顯露出較強的感知能力,此外它們的顏色也不同於普通擬態,體型也更大[64]。Cinesite打造了訓練區所使用的機械假擬態[65],而Moving Picture Company(英语:Moving Picture Company)(MPC)則負責做出奧米伽。奧米伽所在的環境完全是數位打造,特效師會將水下影像與之合成,這些影像拍攝於利维斯登工作室的大水槽。[66]
動畫師打造了數位版的戰甲,有時也會包含士兵在內。在拍片現場,一間3D掃描(英语:3D scanner)室可以將演員數位化,手持掃描器則用於捕捉實體戰甲的質感。SPI也收到戰甲的部件,當作參考用途。SPI有收集不同物體反射狀況的資料,有助於強化CG戰甲的着色。[64]對於打造希思羅機場的軍事基地,SPI的團隊將利维斯登工作室的拍片現場與經過調整的機場影像合成在一起;片中的運輸機和軍營取代了原有的飛機[53]。Framestore(英语:Framestore)打造了數位版的巴黎,他們造訪當地三天,然後用摄影测量法重現這座城市。由於巴黎是禁飛區,Framestore的美術人員為了取得航拍照片,爬上了一台停在羅浮宮庭院、高80公尺的起重机。[64]片中出現的四軸運輸機是以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為原型,該機型只需要傾轉旋翼就可以當飛機或直升機來開;不過設計上比較接近Quad TiltRotor(英语:Bell Boeing Quad TiltRotor)[67]。片中的大部分運輸機都是數位模型,例外只有灘頭上的墜毀機體,以及一具設有平衡環架的仿真運輸機,當作凱吉的部隊所搭的那台。由於在營地片段中演員們很靠近運輸機,SPI把一些最精緻的細節用在CG運輸機上;在墜機片段中,特效美術人員力求確保運輸機解體的畫面夠真實。[64]
在後期製作時,Prime Focus World將本片轉製成3D電影,使用的3D化技術和《地球末日戰》和《地心引力》相同。該公司運用了製作期間演員臉部的掃描檔案,Nvizible則幫助他們3D化片中卡特博士所用的全像儀器。[64]
配樂
编辑
明日邊界:電影原聲帶克里斯托弗·贝克的原声带发行日期2014年6月2日 (2014-06-02)类型電影配樂时长45:31唱片公司水塔音樂(英语:WaterTower Music)制作人克里斯托弗·贝克克里斯托弗·贝克年表
布偶歷險記:全面追緝(英语:Muppets Most Wanted)(2014年)
明日邊界(2014年)
警察游戏(2014年)
在決定本片的配樂家時,由於經常與導演李曼合作的配樂家約翰·包威爾不克參加,因此拉民·贾瓦迪接下了該職位[68][69]。但之後贾瓦迪又被克里斯托弗·贝克接替[68]。《明日邊界》是貝克首次為大型動作片譜寫配樂[68],也是他參與的第一部科幻片[70]。在贝克加入時,《明日邊界》已經幾乎製作完畢[68],他首先觀看了僅搭配暫時音軌(英语:Temp track)的毛片(其中一首挪用自2012年電影《超級戰艦》)[71]。由於《明日邊界》有著時間迴圈的要素,贝克略作嘗試,在不斷重複的場景中用同一首主題曲,每次都比前一次多出幾個音符[71]。但是這種做法通常與銀幕上的情節不搭調,所以贝克在全片中只使用了幾次[71]。
該片大量使用偏重合成器的音樂,目標是強而有力、充滿未來感的聲音[70]。贝克最初使用了以法國號與小號演奏的「傳統英雄主題曲」,強調凱吉成為超級士兵的感覺[68][70]。但導演李曼有不同的見解,貝克在受訪時表示:「一如既往,道格偏好非傳統的手法,要求用打擊樂和經過扭曲變調的管弦樂為軸心」[註 5][70]。凱吉上戰場又反覆陣亡,李曼覺得觀眾應該要對此感到好笑[68]。貝克認為,要讓那些片段保有輕快的感覺,卻不能使用明顯帶有喜劇風格的配樂,是最大的挑戰[70]。為此他將管弦樂加以扭曲變調[68],並使用一種演奏技巧——撥奏[70]。在與幾名倫敦的知名打擊樂手討論後,貝克也做出了令他滿意的打擊樂[70]。
贝克表示,《明日邊界》受到數部戰爭電影影響,而當中如《搶救雷恩大兵》或《紅色警戒》等片的配樂強調悲劇和恐懼,無視了愛國的面向。對於《明日邊界》,贝克也想採用「非愛國情調的音樂表現手法」,並追求「比起紅白藍(美国国旗顏色)更接近黑灰」的音樂。[70]片中沒有浪漫的主題曲,對此貝克指出,浪漫並非該片的核心故事,因此對浪漫要素的使用非常克制[70]。對於描繪外星生物,贝克不希望用音樂將之化為恐懼的化身,而是賦予神秘和耐人尋味的感覺,因為「當凱吉開始正眼面對這些傢伙時,他並不怕死掉——他只是試著解開謎團」[註 6][71]。
《明日邊界》的原聲帶於2014年6月2日由水塔音樂(英语:WaterTower Music)首發[72]。2017年6月,蒙多(英语:Mondo (American company))發行了原聲帶的黑膠唱片版[73][74][75]。
原聲帶曲目列表[72]
全碟词曲:克里斯托弗·贝克 曲序曲目时长1.Angel Of Verdun (Main Titles)2:562.No Courage Without Fear3:003.D-Day2:354.Mimics And Alphas1:255.PT1:166.Find Me When You Wake Up2:057.Navigating The Beach2:018.Winning The War1:279.Combat Training1:1610.Deadweight1:3111.Again!1:4812.Solo Flight3:1113.Decoy1:2314.Whitehall2:0915.Uncharted Territory1:3916.I'm Out1:5317.They Know We're Coming2:0618.Caged In2:0419.Ritaliation1:3920.The Omega1:2321.Welcome To London Major2:2222.Live Die Repeat (End Titles)4:22总时长:45:31
原聲帶未收錄的曲目[76]
《Massive Mellow》
詞曲:丹尼爾·連茲(Daniel Lenz)
演出者:丹尼爾·連茲
《Trip Into The Light》
演出者:傑瑞米與丑角樂團(Jeremy & The Harlequins)
《Railroad Track》
演出者:威利月亮(英语:Willy Moon)
《Love Me Again(英语:Love Me Again (John Newman song))》
演出者:约翰·纽曼
原聲帶銷售榜單
榜單(2014年)
最高名次
英國(官方榜单公司官方原聲帶榜)[77]
33
美國(Billboard 200)[78]
119
美國(告示牌原聲帶榜)[7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