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盘
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
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觊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青铜器宝藏中,有一件看似低调却故事惊心的文物——它曾被当作马槽、埋于黄土、几度易主,最终辗转归国,成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它就是虢季子白盘。
这件西周青铜盘的命运跌宕,几乎就是近代中国文物流散史的缩影。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仅身世传奇,更是一件铭文珍贵、艺术超凡、历史深远的重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足见其价值不可替代。
“虢季子白”的自铭之器,周人贵族文化的范本
这件青铜盘,原属西周虢国,是虢国贵族虢季子白所铸,器物上清晰镌刻有“虢季子白乍盘用享”(虢季子白铸此盘以用于祭祀)的铭文,确证了它的身份与功能。
“虢季子白”是西周晚期虢国一支的贵族,其封地大致在今陕西宝鸡虢镇一带。虢国作为周王室同宗诸侯,在周初具有重要地位,《史记·周本纪》记有“文王三弟:虢叔、冉季、毕公”,虢为三支之一。虢季子白虽未入列传,但从能铸造铭文器物来看,其身份显然不凡。
“盘”是西周青铜礼器体系中的重要一类,多用于洗手或盛水,常见于饮食礼仪场合,也可在祭祀中承载水礼。白盘所作,显然用于虢季子白家族在祖先祭祀中的仪式需要,具有极高的宗法礼制意义。
从铭文语言、铸造技法及字体特征看,此盘约为西周晚期之作,属于西周青铜礼器发展的成熟阶段。
一只青铜盘的惊险旅程:从喂马的马槽到国家重器
展开全文
白盘的传奇远不止于它的历史年代和铭文内容,它的近现代命运更令人唏嘘。
据清代文献与近代传说相互印证: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一带。最初被村民挖出后,误作普通铜盆,用于喂马、洗菜、盛水。其体大质重,青铜坚硬,甚至有“马槽盘”之称。
当时县令得知,花数钱将其“据为己有”,成为私器。但由于文物意识淡薄,加之动荡不断,此盘并未妥善保管。之后,安徽名臣刘铭传任陕西巡抚时得知此盘,亲自寻访购得,视若至宝,并携带至江南。
此后几十年,觊觎此盘者甚多,甚至有人欲高价购藏,刘氏后人遂将此盘埋于地下、避居他乡,以防失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曾孙刘肃将白盘掘出,主动献予国家,最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入选镇馆之宝行列。
一只祭祖之器,一段国家记忆,得以回归,实为百年文物劫难中的幸事。
青铜之美:写在器物上的精神信仰与时代审美
虢季子白盘不仅有传奇故事,更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礼器。
全器通高近30厘米,通体厚重,器形圆阔稳重,盘体内外打磨光滑,铸造精细。最引人注目的是内壁铭文,字体工整,笔意遒劲,文字排列讲究,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周晚期铭文发展史的重要实物材料。
纹饰方面,白盘少有繁复图案,而以简洁大气为美,代表了西周晚期礼器造型由装饰性转向实用性与精神内敛的转型特征。器体比例优美、过渡流畅,是当时铸造工艺与美学思想成熟的体现。
此外,铭文中“乍盘用享”一句直接表明了它的祭祀功能,也正是青铜器“器以载礼”的文化核心——这是一件承担宗法叙事、家族记忆与礼制尊严的器物。
为什么它不能出境?
虢季子白盘之所以被列为禁止出境文物,不仅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更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关乎民族文物命运的缩影。
它见证了一个地方贵族的祭礼制度,也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文物的流散与守护。它是**“私人之物”转为“国家之宝”**的代表案例,是民众与国家在文化传承上的良性连接。
它讲述了一个文物如何从普通村民手中流转,经由地方官员、地方士绅,最后进入国家博物馆的全过程,体现了文物命运与民族命运的深刻重合。
这不仅是一只盘,更是一部青铜史、一页文物保护史、一段家国情怀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